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全面正确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要贯彻落实好这些精神,我们必须确立“三个自信”,即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自信,党创立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自信,党和国家民族政策自信。
确立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自信
为什么要确立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自信?首先,这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决定的。毛泽东曾经指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始终坚持自己的指导思想。
其次,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而先进的理论。
第三,这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需要。理论清醒是政治清醒的基础,理论成熟是政治成熟的基础,理论坚定也是政治坚定的基础。在民族工作领域,不解决在理论上的清醒、成熟、坚定问题,就不会有自信;没有自信,就会危害我们的民族事业。
马克斯、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理论过程中,形成了科学的民族理论思想。这些理论思想集中地反映在《论犹太人问题》、《论波兰》、《法兰西内战》、《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随后,在俄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列宁和斯大林对其又做了进一步的阐释。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民族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形成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
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政策,在200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被高度概括为12条。确立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自信,就要坚持以下理论原则:
1、“民族是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它不同于氏族、部落、种族、国家。马克思说:“从部落发展成民族和国家。”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初形成的民族的基本原理。氏族、部落是以血缘为纽带的人们共同体,而民族则是以地缘为基础的人们共同体。斯大林对民族的定义是:“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回答“民族是什么”的根本要义就在于深刻认识民族、把握民族。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一文中也有两条学者们不断争议的“补充”,但“民族”为何物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是清楚的。这也是我们理解、定义民族以及解决问题的基础。1938年,根据毛泽东的建议,艾思奇和吴亮平在延安写作《唯物史观》。在艾思奇所写的《民族与民族运动》一章中,按照斯大林对民族的定义,认为“共同的语言,是民族的第一特征”、“共同的地域,乃是民族的第二个特征”、“共同的经济生活,经济的联系性,乃是民族的第三个特征”、“共同的心理结构(它是由于有史以来生存条件不同而形成的,它表现于共同文化之上),也是民族的特征之一(第四特征)”,并说“不言而喻,在这些民族的特征中,无论把哪一个特征单独拿来,都不足以做出民族的定义。而且这些特征中缺少任何一个,都不足以使‘民族’成其为‘民族’。”
2、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民族是如何产生的?民族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什么?马恩认为民族产生于阶级、国家产生之前。恩格斯说:“按照公有制原则结合起来的各个民族的民族特点,由于这种结合而必然融合在一起,从而也就自行消失,正如各种不同的等级差别和阶级差别由于废除了它们的基础——私有制而消失一样。”恩格斯这段话讲了3层意思:一是民族存在的基础是私有制,私有制不消灭,民族就会长期存在;二是公有制是民族融合的基础,民族融合是民族消亡的必然途径;三是消亡是自行完成的,而不是人为的。这段话深刻地揭示了民族发展、消亡的基本规律。
同样,国家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有其产生、发展、消亡的客观规律。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国家观就是要坚持民族和国家发展的客观规律。顺应客观规律,我们的事业就发展;违反客观规律,我们的事业就会失败。
3、根据以上理论原则,需要我们准确把握民族问题的基本特点,即要充分认识民族问题的普遍性、复杂性、长期性、国际性和重要性,也就是民族问题的“五性”。国际性和重要性大家多有了解,但是对其它“三性”存在着认识不足和不到位的问题。
认识普遍性就要深刻认识到:一是民族是个世界现象,不是一个国家所特有的。二是多民族国家在民族问题上都要遇到类似的一般性问题:民族关系的协调和国家认同;统一与分享;大民族与小民族的矛盾;原住民与新进入民族的矛盾;民族利益、权益需求等。三是靠一个国家是解决不了民族问题的。
认识复杂性就是要深刻认识到:民族是人们的共同体,这个共同体发展到今天,与其社会历史有着深刻的联系,与其语言、文化、生产生活方式、精神信仰(宗教)、风俗习惯等也有着深刻的联系,与它和相关民族的交流中所形成的影响有着深刻的联系。在那里对它们世代的居地、情感观念的是否被尊重等都有可能演化为政治问题。
认识长期性就要深刻认识到:一是民族最终要消亡,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马恩所说民族的消亡前提是私有制在世界范围内被消灭,公有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建立,民族也在世界范围内融合。显然,这是个十分漫长的历史过程。二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实现共产主义与消灭私有制是统一的概念。《共产党宣言》明确指出:“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消灭私有制’。”毛泽东曾说:“首先是阶级消亡,而后是国家消亡,而后是民族消亡,全世界都是如此。”。《决定》对此做了进一步强调:“民族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民族的消亡比阶级、国家的消亡还要久远。”这是十分重要的理论概括和总结,有其科学的逻辑关系。三是要从规律出发考虑问题,长期打算、长期坚持、不能急、不能冒进;要从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基础出发考虑问题,不断地消除矛盾而不是积累矛盾,不断地增进友谊而不是积累仇恨,不断地增强凝聚力而不是离心力,尤其是党的干部和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