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民立命 为社稷立心 ——十二届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书写民生答卷纪实

发布时间:2018-02-23 信息来源:中国民族贸易促进会

“在弱势群体权益维护、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等重点领域积极调研。”

2013年12月19日,在十二届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委员相聚一堂,为本届专委会预设试题时,几乎异口同声,一锤定音。

“我们要持之以恒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民生关切和法治建设为主线,深入调研,广泛协商,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贡献力量!”

2017年11月30日,在全国政协地方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工作座谈会上,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主任孟学农的号召,久久回荡。

时至今日,那铿锵有力的定锤之音犹在耳畔萦绕,令人感怀心动。

道行致远、不忘初心。五年来,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情牵社稷、心系民生,夙兴夜寐、舟车楫马,涉及经济、卫生、海洋、法制多个领域,目的只有一个:为民建言,为国筹谋。

知所从来,思所将往。五年来,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正在书写的这份民生答卷里,浸透着委员们浓浓的民生情怀,镌刻着专委会坚毅有恒的履职足迹。

就业是民生之本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

经济新常态下,失业多、就业难的言论一度充斥研究市场,喧嚣的社会舆论给国家继续推动各项改革带来巨大压力。针对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组织委员、专家学者开展专题调研,提出“十三五”期间就业“总量压力不大,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新颖观点,一扫之前研究分析市场哀鸿一片的悲观情绪。

“就业形势判断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就业形势太严峻,很多改革措施就不能出台;反之,就应该大胆改革。”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办公室工作人员说。

准确的数据,科学的结论为委员建言提供了精准的靶向。“经济结构调整,无论是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还是节能减排,都将不可避免地带来结构性失业的阵痛。”2015年,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在调研报告中提出:要重视大龄求职人员、残疾人、长期失业人员等困难群体的就业现状,采取针对性措施,全面促进重点地区、重点群体就业。

时间是检验结论真伪的试金石。2017年10月10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013年经济增速为7.7%,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到了2017上半年,经济增速为6.9%,但是登记失业降到了4%以下。

失业率在下降,但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退役士兵就业创业以及去产能中出现的失业人员再就业的“碰头”,形成对就业工作的巨大压力将长期存在。对此,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始终处于高度关注、理性分析的状态。

“构建相互衔接、运行有效、保障特困群众的兜底制度”、“政府政策要托底”、“着力解决‘4050’群体就业难问题”……几乎每一年的调研主题中,全国政协社法委都紧盯“就业”,委员提案和社情民意反映中,主旨强调的是民生思路。

2015年5月,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组织政协委员深入青海、山东19家企业调研后,向中央提交的报告中谈到,应以“中国制造2025”倒逼教育体制改革,使之与劳动就业相衔接。

“建议国家整合分散于民政部、人社部以及军队等部门的退役军人管理保障职能和机构。”2017年10月,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在《关于促进退役士兵就业创业的建议》的建议被采纳并写进了中共十九大报告中:组建退役军人管理保障机构,维护军人军属合法权益。

对弱势群体的态度,即是社会的温度

一个社会的温度,取决于“底线”的刻度。

五年来,在全国政协社法委的推动下,相关部委的惠民政策加速出台,民生领域“冰点”开始消融、“难点”开始破题、“底线”加紧筑牢,“保障网”更为坚实。

“3年前,我从工地上意外受伤,几个月时间,医药费用了10万元。”得益于建筑工人工伤保险制度的建立,曾在湖南湘雅博爱康复医院住院治疗的建筑工人康胜文如今不再愁眉不展,他对未来满是憧憬。

康胜文的憧憬,源于全国政协社法委的关注。在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的推动下,4000多万建筑工人维权困境得以纾解,农村“空心化”的问题引发关注,涉及8000多万残疾人群体生活出行的无障碍设施环境正在改善。

2013年10月,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在向中共中央办公厅呈报的《关于农村社区建设情况的报告》中,精准预判了未来趋势,并提出“农村社区建设是扩大内需、拉动农村消费、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等建议,为中央农村政策提供了科学参考;

“要尽快建立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2015年1月,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向中央报送的《关于健全残疾人权益保障制度的报告》中强烈呼吁后,国务院很快出台了专门文件,全面建立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自此,2000多万残疾人直接受益。

2016年5月,在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围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专题调研后,建议多措并举推动解决“以药养医”问题,推动建立分级诊疗、家庭医生签约制度。不久后,建议被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中吸收采纳。

在涉及弱势群体保障政策的法制、法规提案建议中,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工作文件中频繁出现了一个关键词“并轨”———从推进养老保险制度并轨到社会救助并轨,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实现从碎片化到一体化,进而夯实社会保障基础。其中凝聚着社法委的智慧和心血,委员们无数个日夜奔波劳作。

“改革就要敢于打破固有的部门利益藩篱,充分回应百姓公平诉求。”2016年3月,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吕忠梅在调研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期间如是说。

以法治为公平正义固基

2017年12月6日,在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举办的座谈会上,民政部社会管理局负责人告诉全国政协委员王名:截至目前,全国社会组织总数达75万个,每年受益人群多达1000万人次。听到此,王名与其他政协委员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他们多年的不懈追求终于有了阶段性成果。

“良法的实施最后还是要落实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上,如果不能为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培育土壤,甚至导致更多不公平,法律就失去意义。”吕忠梅说。

2014年,全国政协社法委围绕“《安全生产法》的修订”组织多次专题调研后,提出把“以人为本”理念和“安全发展”战略写入《安全生产法》。在之后的专题协商会上,委员们提出的80多条意见和建议,有17条在新修订的《安全生产法》中得到体现。

为民生福祉立良法———全国政协社法委的这一态度,不仅仅体现在安全生产法的修订中。

2016年10月,全国政协副主席刘晓峰率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调研组,围绕我国土壤污染问题赴江西、湖南两省开展专题调研。调研发现,江西、湖南两省土壤污染类型多样、成因复杂、防治难度大,一些地区重金属污染历史遗留问题积重难返,对农业生产、生态安全和公众健康造成严重威胁。随着污染累积效应逐渐显现,环境风险还将持续加大。

社法委基于“土壤污染防治和土地资源利用”专题调研的调研成果,向全国人大环资委反馈了对《土壤污染防治法(征求意见稿)》的修改意见。全国人大环资委专门致函全国政协办公厅,说明调研报告中提出的意见建议在《土壤污染防治法(草案)》中基本予以采纳。

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修订,到《快递条例》的制定,再到《土壤污染防治法》(草案)、《慈善法》的诞生,涉及社会法治、公共服务每一部法律出台、条文变动的背后,都含着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识民情、助民生的一腔热血。

全国政协社法委报告显示,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五年内组织专题调研考察48项;对98份法律法规草案和重要文件征求意见稿提出修改意见;形成调研考察报告23篇,其中多次报告获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批示。

五年来,全国政协社法委4次立法协商双周协商座谈会的协商成果,都在全国人大审议法律草案时得到充分考虑和吸纳。这些彰显民生和法治特色的诤言,透出为民立命的信仰,如同寒冬里的阳光,温暖着百姓的生活。

未来,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将继续把民生改善放在履职工作的首位、贯穿始终,为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更强的幸福感而贡献智慧和力量!

来源:人民政协报

中国民贸微信公众号
中国民贸
微信公众号
中国民贸
微信小程序
中国民贸微博
中国民贸
微博
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