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扶贫”拓宽民族地区同步小康路径

发布时间:2016-09-19 信息来源:中国民族贸易促进会

      “反贫困是世界性课题,而旅游扶贫是被全球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办法。”在2016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召开前夕,黔西南州委常委、州委秘书长、州委宣传部长陈国芳在贵州兴义市对记者说,“黔西南州一直不断探索山地旅游促进脱贫的路径,已经初步建立了深度、中度、初步三个层次的旅游扶贫设计。”
      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是经国务院批准的中国唯一以山地旅游为主题的国家级、国际性高端峰会。由国家旅游局、国家体育总局、国务院扶贫办、贵州省人民政府主办,贵州省旅游发展委员会、贵州省体育局、贵州省扶贫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承办。2015年开始首次举办,这是国家旅游局第一次与西部省份共同主办,以山地旅游为主题的国际性会议,也是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推进国际旅游合作的重要举措之一。
      “在扶贫中,旅游业能否有所作为?有多大作为?如何作为?值得我们深思!”有专家表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直是世界减贫事业的积极倡导者和有力推动者,黔西南州作为中国西部欠发达地区,通过山地旅游探索了一条路径,提供了一个参考样本。”
      反贫困、促扶贫是世界难题、千年挑战。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提出,到2015年全球贫困人口减半。2015年后发展议程提出,到2030年将全球每天生活费不足1.25(世界银行将其提高到1.9)美元的贫困人口降至零。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大规模扶贫开发在全国范围有计划有组织开展起来,先后启动和实施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形成了东西协作、对口支援、产业扶持等多样化的扶贫开发格局,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30多年来,中国共减少6.6亿贫困人口,成为全球最早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发展中国家,为全人类作出了有目共睹的贡献。
      “反贫困目标对中国西部的贵州而言难度系数很高,需要克服困难较多,跳跃动作和创新手段是非常必要的。”长期致力于中国西部文化开发的企业家汲德存告诉记者,“中国历史上有一个名人叫王阳明,在贵州修文龙场悟道,他倡导的‘知行合一’精神贵州应该好好利用。”
      “旅游扶贫的突出特点是市场机制,突出优势也是市场机制。”兴义市国际山地旅游城市战略策划顾问、著名策划人王志纲认为,“通过旅游渠道,实现国民财富的转移和再分配。”
      黔西南州贞丰县具有浓厚布依民族文化的村寨——纳孔村,通过“文化旅游+扶贫”模式实现了脱贫致富。近年来,纳孔村依托民族文化、布依风情和山水风光,按照共商、共识、共建、共享、共担的“五共”理念,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同时,通过“1+6+10”和“三变四化”,推进村民脱贫致富。2015年底,全村贫困人口从2014年的169户616人减少到82户242人。
      与纳孔村发展方式不同,贵州兴义市万峰林文化创意创业基地则是依托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万峰林、万峰湖、马岭河峡谷等自然原生资源,以“文客商”创新发展模式,尊重地域自然风貌与原生文化,融入全球化的资源,艺术化的设计手法,以可持续发展模式,发展大文化、大健康、大旅游产业,创造无限的绿色GDP产业链,打造世界山地旅游目的地。下一步,万峰林文化创意创业基地将被打造成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文化旅游标杆项目、最具创新力的文化创意产业孵化基地和世界顶级养生、养心、养身的胜地。
      近年来,贵州晴隆县成功举办了首届国际山地旅游大会晴隆分会场系列活动、彝族火把节等活动,摄制了电视剧《二十四道拐》,大幅提升了晴隆知名度和美誉度,促进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2015年,全县文化产业资产4.70亿元,营业收入1.06亿元,增加值0.85亿元,占全县GDP比重由0.74%上升到1.91%,排名全州第三。
      “这次观摩让我补充了一堂文化与产业、文化与旅游、文化与扶贫、文化与市场宝贵的一课。”杭州媒体人士小芳告诉记者,“民族文化是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之魂,也是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基础,要把老百姓培养成优秀的旅游服务从业人员,还必须思考让她们在最熟悉的文化与环境中才能够真正发挥作用。”
      “旅游扶贫是在具有一定旅游资源条件、区位优势和市场基础的贫困地区,通过开发旅游带动整个地区经济发展、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一种产业扶贫开发方式。”澳大利亚的旅游策划人杰克认为,“旅游扶贫不是简单的、单方面的给钱给物帮扶,而是开发当地的特色旅游资源,形成特色旅游产品,构建旅游产业链,吸引外部旅游消费市场,带动当地贫困人口就地参与旅游经营服务实现脱贫的开发式、产业化扶贫方式,因而具有明显的培育优势产业、增强发展能力的造血功能。”
      “当前中国旅游业正处于需求旺盛、供给不足的状态,旅游扶贫只要开发适当,就可以取得开发一个景区带火一片贫困乡村的效果。”扶贫问题研究学者梁红认为,“相对于传统种养殖业来说,旅游是一个附加值较高的服务业,旅游扶贫在很多地方实际上就是一种产业结构调整,从较低附加值的农业转变为中高附加值的服务业,从一产调整到三产,能使贫困人口迅速脱贫而且能致富。”
中国民贸微信公众号
中国民贸
微信公众号
中国民贸
微信小程序
中国民贸微博
中国民贸
微博
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