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出新贡献

发布时间:2016-08-18 信息来源:中国民族贸易促进会

    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于8月16日在京拉开帷幕。在一个月的时间里,43台剧目将逐一亮相首都舞台,为观众带来一道道丰富的民族文化大餐。为什么要举办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本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有哪些突出的亮点和特色?应如何进一步推动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带着这些问题,中国民族报记者对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组委会执行主席、国家民委副主任李昌平进行了专访。

  举办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具有十分重大的政治意义和现实意义

  记者:定期举办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是经国务院批准并写入《国务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的。在您看来,为什么要举办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

  李昌平:举办少数民族文艺会演,首先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民族工作的高度重视。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处理好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关系到祖国统一和边疆巩固,关系到民族团结进步和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和民族繁荣昌盛。为此,我们党始终坚持把民族工作作为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全局的一项重大工作,在各个历史时期适时作出正确的决策和部署,保证了我们国家在具有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上胜利前进。定期举办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就是民族工作领域规模最大、规格最高、最具有政治意义的文化活动之一。

  其次,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高度重视。民族平等,不仅包括政治、法律上的平等,也包括经济、文化上的平等。少数民族文化以浓郁的民族风格、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强烈的时代气息,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里独树一帜、光彩夺目。为了保障少数民族继承、保护、发展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权利,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举办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将极大地促进各民族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整理、传承、弘扬,极大地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

  第三,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高度重视。自2001年起,国家民委等各主办单位就开始致力于将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打造成一个开放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少数民族文艺”已不仅仅指少数民族的传统艺术,其外延和内涵都得到了拓展和丰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都创作了大量以各种艺术形式表现少数民族生活、展示历史和现实中民族关系的文艺作品。这些作品用文艺的形式宣传了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歌颂了民族团结,推动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第四,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培养选拔少数民族艺术人才的高度重视。从1980年到2016年,一代又一代少数民族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生活,创作了大量贴近生活、贴近人民的优秀文艺作品,涌现出一大批优秀艺术人才,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人才保证。

  总之,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是展示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地区文化建设伟大成就的舞台,是展示少数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舞台,是展示各民族文艺工作者卓越才华的舞台,更是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真实写照。因此,举办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具有十分重大的政治意义和现实意义。

  会演要展示新成就、体现时代特色

  记者: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是全面展示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成果的盛会,为确保会演圆满成功,组委会都提出了哪些具体要求?

  李昌平:本届文艺会演是党的十八大召开后,特别是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召开后举办的一次大型民族文化活动。因此,我们要求,会演要充分展示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关于民族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统领下,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在经济社会以及文化建设方面取得的新成就,展示“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精神风貌,体现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加深、各民族文化认同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的时代特色。

  为办好本届文艺会演,国家民委早在两年前就开始了积极的筹备工作,并就剧目创作与遴选等工作向各地提出具体要求。在创作中,我们强调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要把“四个全面”体现在各项筹备工作中。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生活,贴近群众,关注民生;要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提倡多样化。同时,在创作中要推出“四新”,即新人、新作、新形式、新内容;坚持“四性”,即思想性、艺术性、民族性、时代性。丰富的思想内涵、精美的艺术表现、浓郁的民族风格、强烈的时代气息是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这块“金字招牌”的精华所在。少数民族题材文艺创作既要“接地气”,更要“开天眼”;既要突出民族特色,更要引起观众共鸣;既要有新人新作,更要出精品力作。在这一指导思想下,各地积极组织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体验生活。这些文艺工作者在创作表演过程中力求精益求精,使进京参演的剧目艺术水准普遍提高。各地各部门对会演工作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努力,为本届文艺会演的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

  最大亮点是种类增加、题材多样、节俭有实效

  记者:相比前四届,本届文艺会演最大的特点和突出的亮点是什么?

  李昌平:与往届相比,本届文艺会演有如下几个突出特点:一是种类增加,质量提高。从剧目种类上看,43台剧目有歌舞、歌舞诗、舞剧、歌舞剧、芭蕾舞剧、音乐会、少数民族剧种、汉族地方剧种、话剧、歌剧等,艺术种类之多,远远超过了第四届。在歌舞晚会数量明显减少的同时,舞剧、歌剧、话剧、少数民族戏剧和汉族地方戏的占比大幅增加。尤其是少数民族剧种,由上届的两个剧种两台剧目增加到4个剧种5台剧目。从艺术质量上看,大部分作品在思想性、艺术性和表现力方面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

  二是主题鲜明,题材多样。43台剧目准确把握时代脉搏,紧扣时代主题,以多样的题材体现了本届文艺会演“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主题。从题材看,有历史题材,也有现实题材;从内容看,以讴歌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为主,同时也有展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以“一带一路”为主题的节目,还有文化援疆剧目入选本届会演。

  三是节俭办会,突出实效。从舞台呈现上看,43台剧目都较好地体现了中央八项规定要求,贯彻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在音乐、舞美、灯光、服装上没有一味地追求大手笔、大制作,而是以需求为导向,将现代科技与舞台艺术有机结合,使作品精彩而不近奢华、淳朴而不失华美,进一步丰富了作品的内涵,给观众以较强的视觉冲击和思想启迪。

  记者:近年来,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取得了哪些成就,还存在哪些困难?您认为应如何进一步推动少数民族文化繁荣发展?

  李昌平:一直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文化工作。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总体上看,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呈现出繁荣发展的可喜局面。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保护与大力弘扬,少数民族文艺创作不断繁荣发展,各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显著加强,少数民族文化“走出去”明显加快,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但我们同时也要看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制约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矛盾和问题还比较突出。比如:少数民族文化工作体系建设比较薄弱,少数民族文化产品和服务严重短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流失严重等等。这些问题是我们必须着力解决的。

  做好今后的工作,一方面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挖掘、充分发挥少数民族文化优势,不断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不断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提高少数民族文艺创作水平,在改革创新中统筹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大力加强各级少数民族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培养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少数民族文化人才队伍,为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国民贸微信公众号
中国民贸
微信公众号
中国民贸
微信小程序
中国民贸微博
中国民贸
微博
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