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机制 帮扶结合——沪滇合作最近3年再结硕果
发布时间:2016-07-28 信息来源:中国民族贸易促进会
上海与云南两地共建的新型对口支援开放性服务平台——“云品中心”在沪正式投入运行已经1年多了。这一平台汇聚各类市场主体,为云南农特产品进入上海市场提供质量品质监控、物流仓储、结算融资、渠道销售等一条龙孵化服务。
上海市政府合作交流办人士介绍,在最新签署的加强沪滇对口帮扶与重点领域合作框架协议中,明确沪滇双方将合力推进“云品入沪”工程,为云南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供销对接和孵化服务。
据介绍,“云品中心”已成功孵化部分云南企业,入驻的文山三七、红河米线、普洱石斛等产品,都完成了线上营销、品牌打造、包装改良等孵化程序,顺利进入上海市场。
这个平台的建设,只是沪滇20年对口支援与合作的一个缩影。“单从最近3年来说,援滇资金总量中的九成投到了县以下。”上海市合作交流办人士说。这样针对基层的精准扶贫,是上海对口支援中的常态。
2013年2016年度,上海计划内对口帮扶云南共投入财政资金超过12亿元,实施各类帮扶项目超过1200个。截至目前,2015年度及其以前的各类项目基本完成,2016年度项目正在有序推进中。
扶贫协作,由“输血”到“造血”是关键,“造血”机制也要落实在基层。成立已有6年的光明食品集团云南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在云南文山、红河、普洱、西双版纳、保山等州市选点建设了5个石斛种植示范园,提升的是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基层造血能力”。
在光明云南石斛公司勐海基地的500多位员工中,95%是当地贫困地区的农民,目前人均月工资2800元左右,这直接带动了这部分员工的“家庭脱贫”。同时,该公司还先后帮助200多户西双版纳州勐海县的失地农户,利用宅前屋后和自留地,种植铁皮石斛,并由光明石斛公司按市场价包收,大部分农户和农业合作社2年就能收回投资,开始盈利,受益农户平均年收入不低于7万元。
同时,积极争取社会各界帮扶,也为脱贫形成了合力。最近3年来,在文山,上海援滇干部联络小组共协调计划外的项目112个,涉及资金超过3600万元,主要用于帮扶对口市县实施教育、卫生、产业发展、人才培训及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在红河,这样争取社会力量参与的帮扶项目,援助金平县建立了儿保免疫门诊诊疗系统,在元阳县建设流动科技馆,支持屏边县妇联推进苗族刺绣的传承与发展。在普洱,推进了“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建设,发展教育卫生事业和特色旅游业,促进产业培育,实施职业教育培训。
此外,上海援滇干部自身也积极参与社会帮扶。文山联络小组四位干部每年拿出一个月工资下乡慰问贫困户、结对贫困大学生,捐赠衣物、文具、书包等,三年总计20余万元。红河联络小组三位干部定期看望结对帮扶对象,并送去慰问金。普洱联络小组四位干部在2014年景谷县“10·7”地震发生后,除积极参与统一捐赠活动外,每人还主动拿出6个月的基本工资,向灾区捐资近3万元,帮助景谷灾区群众渡过难关。迪庆联络小组三位干部每人每年出资6000元,并联系上海一批个人、单位和企业,为迪庆藏族自治州民族中学80名家庭贫困、品学兼优的少数民族学生提供每人每年2000元的资助,累计募集、发放助学金达到48万元。
上海市合作交流办人士说,沪滇帮扶合作已由刚起步时上海单向帮扶云南,拓展为在对口帮扶框架下沪滇双向互动、实现共赢;由最初主要是政府间的援助行为拓展为各类市场主体的共同参与,再发展到包括各类社会团体、民间组织、爱心人士在内的社会各界多形式、宽领域的广泛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