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发布时间:2017-01-17 信息来源:中国民族贸易促进会
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强化农业基础支撑,真正让农业成为充满希望的产业。
在深化改革中优化各类要素供给
忻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赵志坚代表认为,必须把各类要素进行重新组合,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入强大动力。一是通过加大培训力度提升农民素质、提高农民城镇化率、使耕地实现规模化种植等手段,激活农民主体;二是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激活土地要素;三是财政资金向支持农业转型升级倾斜,引导金融资本、工商资本“上山下乡”,激活资本要素;四是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发展功能农业,激活创新要素;五是增强政府部门服务农业农村的意识和能力,激活政府要素。
农业也要坚定不移“去产能”
阳泉郊区桃林沟村党支部书记李乃珠代表认为,在山西,不仅煤炭需要去产能,农业生产也同样必须“去产能”。我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先要把农业结构调好调顺调优,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形成结构更加合理的供给体。在此基础上,要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农村电子商务、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通过拓展农业产业链让农民赚到更多“真金白银”。
实现优质供给必须打造农产品品牌
省农业厅副巡视员赵安泽委员认为,当前我省之所以玉米价格大幅下降,红枣、苹果连年滞销,关键是供给侧出了问题,生产出来的农产品有量没质。要实现由量到质的转变,打造农产品品牌势在必行,这也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解决的突出问题。为此,应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加强农业生产全过程管控,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真正提供市场所需的绿色优质安全农产品。
发展山西农业在功能不在规模
山西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应放在哪里?很多代表、委员都认为,在我省,农业的出路在特而不在大,在功能而不在规模。
我省发展现代农业必须“特”字当头,为什么?一方面,山西地处黄土高原,农业立地条件较差,很难成为大宗农产品的生产地。另一方面,我省却又是当之无愧的“小杂粮王国”,特殊的地理环境孕育出杂豆、莜麦、红枣、核桃等众多特色农产品,在消费者追求吃得健康、吃得营养的今天,这些绿色农产品备受关注。
视角一变,天高海阔。我们只要立足省情,扬长避短,突出“特”字,深挖潜力,坚定不移地推进特色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山西“小”农业照样能成为充满希望的大产业。
稳粮优经扩饲,构建汾河平原、上党盆地、雁门关、太行山、吕梁山和城郊农业六大特色农业发展区域。
实施农业标准化战略,推进“三品一标”认证,农业生产标准化率力争提高到30%以上。
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200万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60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