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扶贫值得借鉴

发布时间:2016-08-26 信息来源:中国民族贸易促进会

      在山东临沂薛庄村,以往不起眼的柳编制品,正通过电商销往全国各地,年销售额达到6000多万元。薛庄村有贫困户57户,现在全部与电商精准结合。除了临沂,在菏泽、滨州等地,草柳编同样在文化精准扶贫中发挥作用。
      通过实施非遗传承,将传统手工艺编织与现代电商无缝对接,帮助农村贫困家庭增收,这一举措因地制宜、切实可行。在不少贫困家庭,受到观念、资金、技术、文化知识等多重制约,除了耕地之外,所有的“资产”就是一双手,完全靠输血扶贫,没有造血能力,即使暂时“脱贫”,也注定不可持续。然而在这些偏僻乡村,非物质文化的沉淀往往也十分厚重,将这些非物质文化打捞传承,是扶贫观念上的一种创新,同样也是一项精准的扶贫方式。
      作为一种传统的手工艺,薛庄柳编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别小看这些草柳编织技艺,信手拈来巧手一编,集实用与文化艺术于一身。对于一些农民来说,也就是一把草柳一袋烟的功夫,难怪村民会说一天能编7、8个,还不耽误农活。在外务工的青年看到家乡的特色也能有这么好的市场前景,很多都选择返乡创业。
      文化扶贫作为精神脱贫的重要催化剂,在脱贫攻坚战役中的作用不言而喻。针对不同地区、不同乡土文化等特点,因地制宜挖掘适应现代市场、又是农民“看家技艺”的项目,帮助农民凭借手中的传统技艺来增收脱贫,不但具有可持续性,也是对传统的传承和发扬。我国很多地区都有地方特色浓郁的非物质传统文化,虽然某些技艺或产品的实用性已被社会发展所淘汰,但其中蕴含的特色元素并没有被淹没,一旦挖掘出来,依然能受到现代市场的青睐,这就是文化的魅力。以特色文化和乡土技艺来扶贫脱贫,值得学习和借鉴。
中国民贸微信公众号
中国民贸
微信公众号
中国民贸
微信小程序
中国民贸微博
中国民贸
微博
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