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推进生态富民强县探索走好“产业扶贫+第一书记”路径

发布时间:2016-08-18 信息来源:中国民族贸易促进会

      拔掉穷根,根本靠产业支撑。作为一个山区县、库区县和全市经济总量最小的县,特殊的县情决定了蒙阴在脱贫攻坚中必须走出一条生态、保水、富民、强县协调共赢的路径。中央作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大决策部署后,蒙阴县认真落实省、市部署要求,牢牢把握“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和村集体增收、贫困户脱贫的工作主线,紧紧围绕“产业扶贫+第一书记”的工作思路,以省定贫困村为重点,立足扶贫,着眼发展,示范带动、整镇推进、连片开发,脱贫攻坚不断取得新成效,实现了生态好、群众富、可持续的综合效果。

一、立足特色优势,选准五大产业

      一是果业。蒙阴80%的村种果树,80%的农户有果园,有7500多名经纪人跑全国市场,1000多辆车常年运输果品,650座保鲜库储存果品,吸纳劳动力超过10万人。据测算,每亩蜜桃果农纯收入在5000元左右。通过参与果品套袋、采摘、储藏、运输、加工,至少带动3000户贫困户脱贫。二是兔业。全县长毛兔存栏600余万只,年产兔毛4000多吨,占全国的1/3。兔业与果业有机衔接,形成了“兔-沼-果”推广模式。据测算,每只毛兔每年纯收入100元左右。通过养殖长毛兔和参与剪毛、加工等服务,可帮助至少2000户贫困群众增收致富。三是旅游业。蒙阴发展旅游业有条件、有基础,而且贫困村多是旅游资源富集村,只要因势利导,就能把更多群众纳入旅游链条。四是来料加工业。手工艺制作是解决农村留守妇女和老人增收问题的有效手段。目前,全县有来料加工点185个,从业人员2.2万人,看着孩子种着地,每天能挣四、五十元。五是电子商务。蒙阴现有微商电商1500多家,从业人员2万多人,去年被评为“全省电子商务示范县”。发展电商,既能解决就业问题,也能让更多的优质地产品走出深山,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纳米”。基于以上分析,县委、县政府研究制定了五大产业专项扶贫方案和金融扶贫配套方案,一个产业一套班子,因村制宜、因户施策,着力推动产业增效与贫困户增收无缝衔接。目前,全县已有5107户贫困户对接到五个产业链条,其中,果业2544户、兔业1562户、旅游330户、来料加工309户、电子商务362户。

二、推广五种模式,精准滴灌到人

      一是吸纳就业型。对具备一定劳动能力但缺乏自主创业条件的贫困群众,优先选聘到公益性岗位或通过生产性服务实现就业。全县的护林员、保洁员中近两成是贫困群众;有100多支“妇女打工队”,活跃在300多个果品专业村,从事果品授粉、套袋、采摘、包装等工作。二是培训创业型。对有劳动能力和创业意愿但缺乏创业技能的贫困群众,整合培训资源,走出去学、请进来教、一对一帮,开展定向培训64期,培训贫困群众5000人次,使230人走上了创新创业道路。垛庄镇古泉村刘元江经过培训,办起了“清园农业电商”,销售地瓜干、花生、板栗、蜜桃等土特产,去年淘宝网地瓜干销量全国第一。三是造血功能型。主要针对有创业技能、创业意愿但缺乏创业资金的贫困群众。县财政列支专项资金2500万元,整合行业资金8000万元,用于产业脱贫。同时设立1300万元小额信贷风险补偿金和500万元贴息资金,撬动银行贷款2亿元,发放“富民农户贷”、“富民生产贷”2910万元,惠及298个贫困户和7家扶贫示范企业。四是辐射带动型。对具有一定致富能力、但抗风险能力较差的贫困群众,发挥龙头企业、合作组织、能人大户的带动作用,联合起来闯市场。山东御苑生物科技公司利用果树残枝培育香菇菌棒,按照“公司+基地+扶贫”模式,建成一处香菇扶贫示范园,辐射周边8个村115个贫困户。五是股份合作型。对掌握一定资源但缺乏劳动能力或创业技能的贫困群众,通过折股量化,增加资产性收入。常路镇大常路社区与当地企业合作,建成40kw光伏发电项目,年发电收入7万元,村里留5万元左右公益金,其余分配到7个贫困户,通过产业兜底,实现了集体增收、贫困户脱贫。

三、着眼常态长效,抓实五个环节

      一是制度立规。建立“制度立规、合同定型、分类建档、专项立卡、档案管理”工作机制,把每一个贫困户与产业对接的经营渠道、资金使用额度、收益分配多少,都通过制度、合同、协议固定下来。二是平台支撑。整合利用腾空办公用房,建成2200多平方米的电商扶贫基地,入驻电商13家、电商服务公司1家、电商培训机构1家。启动了11.5平方公里的农业创业创新扶贫示范园,已有维蕾克兔绒加工等11个项目落地。三是主体培育。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2500多个、注册家庭农场458个、农业龙头企业37个。四是基础配套。去年以来,新建改造农村公路22条,整修生产路130公里;实施水利工程468处,发展节水灌溉8.5万亩;实施改电项目854个,有线电视入户率77%,宽带网络覆盖率80%,贫困村全部建成综合文化中心和体育健身广场。五是过程监管。建立“专人管理、实时监控、定期报告、风险预警、督察检查、责任追究”六项机制,确保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穷人跟着产业项目走,每一分扶贫资金都花到“刀刃”上。

四、第一书记挺在前,打好脱贫整体仗
       县乡村企户五方联动,签订责任书,立下军令状,做到任务清、目标清、时限清、责任清。38名县级干部每人包扶一个贫困村,以上率下,靠前指导。在省市选派34名第一书记基础上,选拔144名后备干部,每人配10万元专项资金,到贫困村任职第一书记或副书记,同时选拔12名副科级干部到12个乡镇街区专下来,统筹调配县直部门、驻村工作队、“结亲连心”干部、新型经营主体、志愿家庭等各类资源。坚持一周一调度、一月一观摩,通报工作直指问题。建立扶贫攻坚考核体系,考核结果纳入科学发展综合考核,作为评价乡镇部门和干部的首要依据,工作被动的及时约谈,迟迟完不成计划任务的坚决调整。乡镇、部门主要负责人定期通过媒体,亮措施、作承诺、晒进度,工作怎么样让群众来评价,干部上还是下让群众说了算,全县形成了力量向扶贫聚焦、资源向扶贫聚集、水平在扶贫中体现的鲜明导向。

中国民贸微信公众号
中国民贸
微信公众号
中国民贸
微信小程序
中国民贸微博
中国民贸
微博
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