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是中国经济运行相对最困难的一年,但也是“走出困局”的关键一年。中国经济正“逼近最坏,靠近光明”。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中国2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的同比升幅较1月微升;而近三年来已在持续下降的生产者价格指数(PPI)2月份同比下降4.8%,为2009年末以来的最大跌幅。2015年1至2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名义增长13.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增长10.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6.8%,均再创新低。
最近开幕的两会已将2015年的经济增长预期下调至7%左右,这是继近25年来最低水平的2014年7.4%经济增长率的进一步下调。显然,中国经济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各种下行压力。
首先是中国各地的房地产危机。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不再“火爆”,反而“坠入谷底”,更多的人担忧房地产的急速降温将进一步拖累中国经济增速下滑。中国房地产的下滑加剧了外界对于中国经济增长进一步放缓的担忧,当前世界正希望中国为全球提供增长动力。
在经历长达10年的房价狂飙后,中国楼市“急刹车”,房价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下滑。过去几年,为了令市场降温,中国推出了包括限制购买第二套和第三套房在内的限购措施。随着中国经济增长的放缓和中央政府态度的变化,中国绝大多数城市选择取消限购。
一旦房地产开始收缩时(最早可能发生在今年)整体经济增长率的下跌可能还会猛烈得多,中国可能迎来一波破产潮,而且很可能爆发债务危机。
其次是出口竞争力减弱。根据欧委会第1421/2013号法规,2015年1月1日起,中国将被排除出受惠国行列。欧盟对华所有产品普惠制“毕业”,意味着对欧盟出口将增加6%左右的运营成本。
根据2014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欧盟普及特惠税制度(GSP)修订案,我国受惠产品范围由11大类商品缩减至5大类,受惠产品种类仅占欧盟普惠制给惠产品种类的6.82%。况且从2015年1月1日起,中国输欧产品将全部不再享受普惠制的最惠国待遇。
中国劳动力和生产成本的激增已经让中国制造优势不再,很多外企已经或正在打算关闭在中国的加工厂。还有中国的通货膨胀数字跌至五年最低,价格增长下降,生产公司已经开始承越来越大的通缩压力。
与此伴随的是,中国政府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财政难题。2015年初,中国多地公布了2014年财政数据,北京、浙江、内蒙古等地的财政收入增速已降到10%以下,绝大部分省份较2013年增速有所下滑。
而近日公布的财政预算草案中,2014年全国财政收入同比增长8.6%,这也是23年来这一数据首次跌入个位数。据预测,到2015年中国税收的增加仅仅有百分之一,一些地方政府的税收还会减少百分之二,这将是中国经济面临的最严重危机。其直接原因是中国各地的房地产危机,2000年以来中国地方政府收入的三分之一来自出卖地皮,现在地价降低了,地方政府的收入也下降了。
此外,资本正以越来越快的速度离开中国。多年以来中国银行的外汇储备年年增加,但2014年尽管有外贸出超,中国的外汇储备却出现略微下降,显示出资本离开中国的迹象,根据高盛银行的计算,自从2010年以来,离开中国资本和进入中国资本之差为3000亿美元,也就是说有大量资金离开了中国。
但所有这些逼迫中国经济下行的因素都不如债务危机来得可怕。自全球经济危机以来,中国债务水平增加很快,根据最新报告,中国总债务相对GDP的比例已经从2007年的144%激增到了现在的282%,换句话说在过去七年里债务增加了一倍,相当国家一年半的经济生产总量,这个数字凸显中国经济的严峻形势。
目前,包括政府、银行、公司和私人债务在内的中国总债务水平相对GDP的比例已达到282%之高,首次超过美国,自2007年以来的债务增加占全球债务增长的三分之一,远超过中国经济的增速。在这些债务中,私人、非金融机构和政府的一半债务直接或非直接和房地产有关,其中地方政府的借贷增长最快,多是可能无力偿还,约三分之一的这些债务由影子银行提供。
从中国宏观经济系统运行模式出发,从中期危机中剥离出宏观经济管理政策这个强大的因子。这样便可以看到中国经济正“逼近最坏,靠近光明”。经济系统的自紧缩进程正进入最痛苦阶段,并引起了当局的警觉。这个螺旋式的自紧缩,是经济周期与偏激的宏观干预相叠加的结果。
综上所述,2015年是中国经济运行相对最困难的一年,改革正处在爬坡过坎的关口,体制机制弊端和结构性矛盾成为主要“拦路虎”;但也是全面深化经济改革、“走出困局”的关键一年。